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俞正声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讲话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综观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5年来,上海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外部环境复杂、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和举办世博会的重大考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大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开创了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局面。
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上海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做到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决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5%。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9%,快于第二产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7.3%进一步下降到5.3%;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性公司累计达到927家;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同时,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全市共识。
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集聚辐射功能明显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推进机制,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比较齐全的城市,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的规模跃居全球前列。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不断深化,综合保税区建立,国家会展项目奠基,新型国际贸易结算、贸易便利化等试点启动,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航运机构、航运市场和航运产业快速发展,航运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加快启动,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日益凸显。
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坚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破解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和政策障碍,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率先开展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积极扩大对外对内开放,2011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92.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突破1000亿美元;加大对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等对口帮扶力度,顺利完成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与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进展。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有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95万平方米;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取得重要成果,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文化领域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成功举办特奥会、奥运会上海赛事、世游赛等重大活动,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得到有力弘扬。
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452.6公里;推动区划调整和功能优化,将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实施黄浦区和卢湾区“撤二建一”;加快黄浦江两岸、临港地区、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发展。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5年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约5500万平方米。稳步开展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着力加强物价综合调控。持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万元和1.56万元,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得到有效整合,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改革和发展向纵深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平稳有序,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成功举办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深入开展“迎世博600天行动”和“世博先锋行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出色完成了世博会各项承办任务,带动了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改善和市民素质提高,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精心谋划“世博后”这篇大文章,大力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最大限度地用好举办世博会的宝贵资源,使举办世博会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我们始终按照这一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把中央精神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战略要求和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始终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聚焦“四个中心”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国企改革、人才和住房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难题解决,努力在深化对世情、国情和上海市情的认识中完善发展思路,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中把握发展机遇。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始终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投资拉动、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绝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快速增长。坚持安全第一、集约利用土地、控制污染排放和加强生态保护,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长远发展后劲。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视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又着眼于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和加强价值引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完善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
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执政方式的现代化。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改进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设,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依法办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执法公信力。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组织。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重大决策和重大政策的出台,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努力在社会共识基础上形成政策和制度,真正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讲真话、察实情、办实事,鼓励批评和监督,认真开展自我批评,戒骄戒躁,切实改进工作,须臾不忘群众观点,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肩负起抓好党建的重大责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严格要求,严密制度,严肃纪律,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对违反党的原则的人和事不留情面,对腐败分子决不姑息,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各尽其职、齐心合力的良好局面。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就上海而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外部经济环境更趋复杂,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多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面临尖锐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紧迫,等等。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上海各项工作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对于上海而言,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是要始终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率先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保障有力、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进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我们深切感到,上海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上下功夫,在拓宽协商求同、民主参与的渠道上下功夫,在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上下功夫,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民主法治环境。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让上海成为文化人才集聚的高地和文化创新创业的沃土,显著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我们深切感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上海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的所在和必然要求。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融合,着力促进公平正义,将促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强化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平等包容、共建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
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管理,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目标,努力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方面取得成效,为人民创造良好环境。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更加注重服务群众,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拒腐防变,努力开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总揽全局、民主开放、公开透明、充满活力、纪律严明、基层稳固的党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