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师生对七夕节文化内涵的理解,国际教育学院于农历七月初七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七夕”线上文化传承活动。活动以“云端乞巧·爱在七夕”为主题,展现了七夕节的民俗魅力与时代价值,吸引师生广泛关注。
一、七夕起源:从星宿崇拜到爱情象征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起源于汉代对“牵牛织女”星宿的崇拜,后与牛郎织女传说融合,成为象征忠贞爱情的节日。相传织女为天帝孙女,擅织云锦,与凡人牛郎相爱成婚,却被王母以天河阻隔,唯每年七月初七借鹊桥相会。这一传说承载着古人对美好情感的寄托,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传统美食:饮食文化中的美好祝愿
1.吃巧酥——寓意着心灵手巧能干和爱情婚姻美满。
2.吃五子——作为祭拜织女的供品,象征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3.吃巧果——七夕节最知名的食物,作为零食也常用来装饰。
三、乞巧习俗: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
1.穿针乞巧:女子月下以五色线穿七孔针,比拼手速与精准度,寓意“得巧”慧心。
2.喜蛛应巧:蜘蛛置于盒中过夜,晨观蛛网密疏卜巧艺高低。
3.晒书曝衣:借“龙王爷晒鳞日”之俗,防蛀除晦,传承文人雅风。
4.巧食制作:师生在线学习“巧果”“巧芽汤”等节令美食,感受舌尖上的文化记忆。
四、诗韵流光:经典诗词咏佳期
活动精选历代七夕诗词,开设“云端诗会”。《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道尽相思怅惘。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升华爱情哲思。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勾勒古时观星意境。
此次线上传统节日宣传活动吸引了广大的师生积极参与,大家纷纷表示:“在重温乞巧古俗中感悟爱情真谛,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此次活动有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扎根生长,对于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勤劳智慧、忠贞爱情、家庭美满、追求美好的价值理念,传承优良家风家教,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具有重大意义。
(文/汪璐)